Thursday, March 26, 2020

新冠疫情的分子层面

近几个月发生的COVID 19 疫情是一种称做冠状病毒(Coronavirus)引起的。2003年的非典疫情也是由同一家族的病毒引起的。2003年非典的病毒(SARS-CoV)和其入侵人体的机制已经被很多人研究了。这里有一篇研究抑制SARS-CoV病毒表面分子的期刊论文,是2013年发表的:https://www.ncbi.nlm.nih.gov/pmc/articles/PMC3700180/。其中,科学家们从药物库中筛选出3种化合物,它们在病毒表面毒刺(Spike)和肺细胞的ACE2接受体的接合,或人体宿主细胞蛋白切酶(protease)处理病毒入侵过程,或病毒外壳和肺细胞膜结合时,能起到阻断作用。不过这些抑制剂是抑制SARS-CoV病毒,而非造成2019/2020年的SARS-CoV2(新冠病毒)。却有借鉴作用。

目前,中国有人用高端电子显微镜观察到新冠病毒和肺细胞ACE2接收体(receptor)的结合过程。也有人对历来的冠状病毒的致病机制和分子结构做了综述(http://rs.yiigle.com/CN112309202002/1185236.htm) 。

然而,虽然我们对病毒的认识已经到了分子层面,要成功开发疫苗,或药物,却需要至少1到1年半的时间。希望能在所预测的第2波爆发之前中断病根。宏观而言,有效对抗各类病毒的药物不多。世界卫生组织所列出的四种药物之一,remdesivir, 也是之前用来对抗伊波拉病毒用的。有些国家用对抗艾滋病毒的药物来治疗新冠肺炎。也有人用对抗疟疾的chloroquine来治疗,可是就发生了意外。。因此有效抑制病毒之路,并不能单靠药物。现在各国所做的隔离手法,保持社交距离,勤洗手等等,皆是非药物控制疫情的方法。

路遥遥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,大家一起努力吧!

No comments:

教育网络化

  自 2020 年 2 月起,全球各地因新冠疫情而进入戒备,居家令和保持社交距离变成新常态。幸运的是,自千禧年起,互联网在全世界普及化,生活的种种都借助网络化之便而换了形式,比如电子购物,在网上缴交水电费,电子图书馆,电子商务等等。 3G, 4G 乃至 5G 电讯网络之崛起,更...